刚刚,我读完了一篇满可怕的故事。虽然文章的开头写明,《设施配管1级技士平井宪夫(1997年1月因癌症逝世)生前的最后吶喊》,可是这篇文章也有些历史了,而也有网友指出这篇文章内容里的漏洞,所以我并没有把它当成真的去读,只是把它当成故事。
故事讲的是以前日本在建造核电场时候发生过的事件。其中,影响我满大的就是文章中的两段:
1、
「 使用全钸的高速增殖试验炉─文殊(Monjyu),在1995年发生液态钠外泄火灾的重大事故。(译注:高速增殖炉使用钸做为核燃料。钸为核分裂时产生之放射性物质,不存在于自然界,具猛毒致癌性。其原子分裂时能产生巨大能量,故适用于制作核子弹。普通的核电厂已纯水做冷却液,但高速增殖炉却必须使用危险性极高的液态钠才能达到冷却效果。文殊炉在该事故发生后停摆了约15年。虽于2010年成功重启试运转。却在稍后发生原子炉内上方的巨大零件脱落,直击炉心的事故。因为炉内已受高度辐射污染,取出该脱落零件可说是难上加难。炉心内部的损伤情形也无法掌握,该炉至今前途未卜。)
这不是该炉第一次发生事故。其实从施工期开始,就一直事故频传。因为所长跟现场监工、里面的师父都是我以前的手下,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找我商量。我虽然已经辞职了,却又害怕核电出事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惨剧,结果在施工时期前后跑了六趟文殊炉。
有一次他们打电话来说:「有一根配管无论如何就是装不下去,可不可以请你来看看。」一去后发现该配管完全符合原设计尺寸,周围的零件也都安装的好好的,却怎么也装不进去。后来想了一阵子才恍然大悟。文殊炉由日立、东芝、三菱、富士电机等厂商共同设计,而每家厂商的规格不同。打开设计图后可以发现,日立的设计图把0.5mm以下的单位无条件舍去,而东芝和三菱却是无条件进入,虽说是小小的0.5mm,几百个地方加起来却会变成相当大的误差。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照着图面施工,却怎么也做不好的道理。最后没办法,只好叫他们全部重做。毕竟这座原子炉背负着日本国的威名,花点钱是必要的对吧?
这座拼装式的原子炉,会发生事故可说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没出事的话还比较不可思议。但是政府却一再淡化事故的严重性。甚至把一些事故称为「现象」。有一次发生事故,电力公司在县议会报告时,又不改陋习地说:「关于这次的现象…」,我气的在台下对着县议员大喊:「什么现象?这个叫事故!事故!」在这种政府的领导之下,也难怪国民对核电的危机感越来越低。」
这件事告诉了我,团队合作的重要。如果大家的目标不一致,到头来,就算只有些微的差距,任务还是不能完成,以失败收场。沟通,便是能将意见不一致的人团结再一起,让他们齐心合力做好每一件事。从以上的事件看,每个人都顾着自己的事,又缺乏沟通,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才造成与预期中这么大的偏差。
读到这里,重要的要来了。
2、
「 我在北海道演讲时,曾提到核废料必须管理50年,300年等等。那时有一个国中的小女生举手发言:「你说什么50年,300年这些话。结果做这些事的不是你们这些大人,全部都要我们,或是我们的孩子、孙子去做!我讨厌这样!」在场的大人,顿时哑口无言。」
我读了以上的话,也很震惊。那个小女生说的话,就是他们小孩的担忧。大人口口声声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后代的将来,可是自己却拼命的掠夺地球上的物资。人类就是这么一个喜欢冒险的品种。历史上存在许多证明,科学家一发明核电,各地的公司纷纷不顾安危,建了一间又一间的核电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类的技术不能驾驭这种物质,却为时以晚。
到最后,承担这个负担的,还不是无从选择的孩子们。
文章来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30250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