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那些年,我交过的朋友


这个是今天作文考试出的题目。。。

空气中的温柔
      回忆中的笑容
            你的外套,书本,和笑声
                  我们的灿烂的梦。

怀念,总是突然怀念,不会跟你谈条件。
后悔,总是忽然后悔,不会在乎你的感受。

原来成长是这么可怕的。幻想幻灭,经历磨练,梦想破碎。说好了要一起走到未来的世界,竟然变成了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每个人都过这自己崭新的中学人生,有新一群的朋友,有一堆的功课和考试要准备。就这样,借口一个接一个,说好的同学会,我等你去办,你又等他去办。曾经一起玩乐,读书的回忆,慢慢被时间和忙碌冲淡了,埋没了。光阴远走高飞,而我们竟然没有一个去把它追回来。学校功课的压力让我们常常想逃,却不知能逃到哪里。

我还记得,你是我小学时最好的朋友。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往自己的未来前奔。我在中学很开心,有一群要好的同学,可是,偶尔,我还是会想起你。你现在过的好吗?你的中学生涯,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有几次想开电脑,写一封电邮给你,然后我就会发现想念一个人,会让文字瞬间失效。我竟然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说说学业,但是我会不会显得在炫耀自己的成绩?说说自己喜欢的音乐,还是偶像,又不知道你对这些事感不感兴趣。所以,我们之间的话题,就渐渐变的越来越少。

但我还是无法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曾经一起在操场玩乐,一起在图书馆苦读,一起经历过这么多回忆。最深刻的回忆,就是我们毕业时,说好了要一起走到未来的世界。没想到这竟然变成了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其实,我想,你应该也和我一样记得这个承诺,但是,选择忘了它,比起用心去经营这段友情,太方便了,于是我们都选择放弃。

 “至少回忆会永久,像不变星空,陪着我。最后只剩下星空,像不变回忆,陪着我。。。”
歌曲里的主角,还有漂亮的星空陪着他。而我,在这个城市里,一颗星星也看不见。不知不觉过了多少个夏天,我们都忘记彼此了,然后,你出现了。那时,就是在一个科学研究比赛。我们,代表着不同的学校,参加了同一个比赛。

隔了那么久再见面,用两个字形容就好:尴尬。我们认出了对方,看着对方,却没有一方肯开口,让那冬天消失。最后,我们打了声招呼,就转身走了。好不容易见到对方,我才觉悟,我们已经各自往自己的路走下去。

因为有他,我的小学生活,变得快乐。可是,世界上没有不散之筵席,我们的友情亦如此。尽管我们没能够延续之前的友情,我想我们一起欢乐的回忆,我会好好珍藏它。

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

给阿信的一封信

在我认识你之前,我只是把华文看待成学校里的一科。虽然我能够流畅的用华文表达自己,或是写作,可是,我对华文的兴趣,少的可怜。

新加坡就是一个这么一个国家。虽然上课的都是华人,彼此之间都是用英文沟通,就算在华文课也是如此。同学们讨厌华文,认为华文就是一个很闷的科目,认为它把自己的成绩拉下。很多人认为学习华文很难,所以就索性放弃。

***
二零一零年。武吉知马高速公路,FM98.8.
“像孩子依赖着肩膀,像眼泪依赖着脸庞,你就像天使一样,给我依赖,给我力量”

就是在那个时刻,我对那旋律着了迷。你把那首歌唱得我的心隐隐楸着。过后用耳机听时,起了鸡皮疙瘩。后来再听,是一种莫名的感动。

后来就像一个小歌迷一样,上youtube找一个名为 “五月天”的乐团的歌曲。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我更加确定,你的旋律,就是能够穿透我的皮肉,直到我心里。
然后,我开始读你作的词。这,为我开了一个门,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

我认为你的词,容易理解,可是如果再往下想,又有一些不同的意思。还有,你的比喻很简单,平民化,轻易就能让我引起共鸣。你的词暴露了你可爱的个性,一方面想要单挑整个地球,一方面又可以写出 “水能载舟,也能煮粥” 这样让我笑到半死的句子。

巴黎铁塔/东京铁塔/蛋挞金字塔/回忆慢慢聚沙成塔 (噢买尬)(只有你,把铁塔和蛋挞联想起来)

可能是受了你的影响,我开始爱上写作。开始,我的作品就是写我自己,不然就是写一些很普遍,很戏剧,学生们都爱写的故事。然后,我开始想像,开始做梦(虽然很多时候我醒来时都不知道自己发过什么梦),然后把它们编成故事。我自己很喜欢这样的创作,有时我也会拿一首你的词,试将它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写的时候,仿佛我可以喘一口气,短暂的告别这个世界。真轻松。当然,我没有你那样诗情画意,没有你的才华,没有创作的压力(不像你被人家追歌债),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

我想要感谢你,帮我打开想像的门。如果没有你,我现在对华文,应该只剩下厌倦。借此赠所有讨厌华文的同学一个忠告:华文并不难学,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能让你心服口服的继续探索这个语言的奥妙的原因。

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隨筆22: 社會與個人

近來讀了一本書《House Rules》,其作者以描寫家庭糾紛、感情事物而成名,而這本書更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書中說的是一個家中有 Asperger's Syndrome (自閉症的一種)患者的家庭。父親因爲無法忍受照顧他那“問題兒子”的壓力而離去;弟弟因爲有他這麽一位哥哥而被朋友嫌棄。只有母親始終對他不離不棄,想盡辦法讓他過正常的生活。

書中有提過懷疑男主角 Jacob 是注射含水銀的疫苗後引發自閉症的。若事實的確如此那就太可惜了;母親因照顧他而精疲力盡,弟弟因少了關愛而偷偷闖入他人住家,企圖從觀察他人生活尋求心靈上的慰籍。我常在想,要是屋主發現了心裏肯定會做出最壞的假設,母親知道了要是不分青紅皂白便把他打罵一頓,問題自然解決不了。問題少年就是這樣來的。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自閉者的想法,也讓我認識了自己。據知自閉者無法以他人角度看待一個問題,而其世界黑白分明,灰色地帶並不存在。其實,在衆人眼中的“瘋子”只不過有與衆不同的思想。裏頭也有提過一個自閉者協會代表說:“爲什麽與衆不同就是反常?爲何說話時正視對方是禮貌而不是無禮的表現(自閉者不喜歡這麽做)?爲何大衆認同的就是正常的,少數認同的就歸爲反常?”

這句話讓我沈思了好久。

的確,個人構成了社會,社會塑造了個人。總部明白爲何西方同學之間的欺淩特別常見,還是我僅接觸到少許文章而以偏概全?青少年被社會壓迫得喘不過氣來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從一部電影“Freedom Writers”中發現美國問題少年大多是得不到社會的諒解而自甘墮落,再加上朋友的影響就開始了惡性循環,校風逐漸敗壞,進而影響更多同學。社會的認同曾經是對錯的衡量標准——絕大多數人不會贊同道德淪喪的人吧。要在社會生存就要改正自己,重新融入。可是現在社會越來越複雜,對與錯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衆人認同的也未必是正確的。

上幾天有幾位天主教朋友在面子書上談論同性戀課題;有一位同齡女生竟然發表了含嚴重歧視的評論,她年紀輕輕就把宗教的教誨扭曲得不成形,可見她對此課題了解不深,但錯誤觀念已深植締固,把我嚇壞了。要是世界上多一些這種思想,猶太人大屠殺這種事就變成“正確”的事了。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和知識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事,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灰色地帶中的問題待人正視,世界在縮小的當兒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究竟縮小還是增加了就看個人的行動了。

2012年10月3日星期三

傻跟笨的定义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名为〈傻姑娘与怪老树〉的话剧。话剧主要谈一个拥有多病的年长者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家庭成员的心理。家人怎么对年长者向来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人民年年都会讨论。可是,吸引我的并不是对这个问题的见解,而是话剧中的另一个,比较不受重视的一个问题-- 话剧中有一个人物说:“你看,他每天都在问一些问题,不是傻,就是笨。”
为什么问很多问题的人不是傻,就是笨?
似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对“聪明”的定义,就是默默接受眼前的一切,不要反坑,不要质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只要接受就可以了。你只要硬硬背下一叠又一叠的资料,就可以考到高分。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听讲。问题多多的学生,往往都会被归类为问题学生。
其实,我觉得好奇,是我们一生出来就有的。就连动物,都会探索,都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而为什么我们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呢?

***

不要再剥夺孩子们探索的机会了。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在世界飞翔吧。要不然,至少在他们发现自己被捆绑在这个疯狂世界里,让他们体验自由的滋味。

这个版本的《疯狂世界》,我一直都很喜欢。